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 郭双林 内容提要 自戊戌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一个权力下移的平民化过程; 相应地,反平民化(或者说精英化、贵族化) 的声浪也一波波泛起。中国传统的平民概念至晚到两汉时期已经形成,辛亥革命时期的“平民”一词,既保留了传统的意义,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当时知识界人士,特别是革命党人,不仅尊崇、同情平民,而且贬抑绅士与贵族,公然声称他们所进行的革命是“平民革命”,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平民政治”。但是,革命非但没有使中国实现平民化,反而造就了一批新贵。然而历史是连续的,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平民意识的广泛传播,为五四时期平民主义思潮的澎湃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并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平民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平民 绅士 贵族 平民革命 平民政治 翻开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杂志,会发现当时一些知识界人士,特别是一些革命党人在思想上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他们不仅同情、尊崇平民,而且贬抑权贵,公然声称自己从事的革命为“平民革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平民政治”。当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与当时澎湃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君主立宪等社会思潮相比,这种思想倾向尚比较微弱,在理论上也不够成熟,称之为“平民意识”或许更合适一些。知识界的这种平民意识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并未消失,反而愈益壮大,到五四前后遂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时代潮流 平民主义思潮,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往学术界虽曾注意过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也明白“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但似无人对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关注过。近年虽有学者开始注意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①,但很明显,“民”与“平民”是两个概念。本文拟对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作一考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平民释义 何谓平民? 所谓平民,泛指一般普通百性,以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平民一词,在中国古代 ___________ 48页 *本项研究得到九卅体育娱乐官网985 工程第3 期专项经费资助。 ① 柯继铭: 《理想与现实: 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1 期。 就有。如《尚书·周书·吕刑》: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根据汉代孔安国所作的《传》和唐孔颖达所作的《疏》,这里的“平民”,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民,而是指“平善之人”。① 《左传》中也曾提到,孔子听说卫国以诸侯之礼朝见齐侯时感叹道: “惜也! 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这里的“利以平民”四字,据唐孔颖达《疏》,意为“成就下民”。② 另外《国语·周语下》亦提到“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东汉郑玄在注《仪礼》和《礼记》时均曾引用这句话,根据唐贾公彦在《仪礼注疏》③和孔颖达在《礼记正义》④中的解释,这里的“平民”之“平”,亦为动词。 今天意义上的“平民”一词,可能形成于两汉时期。西汉刘向在《说苑》中写道:“是故皋陶为大理,平民各服得其实。”⑤扬雄在《廷尉箴》中也写道: “天降五刑,维夏之绩,乱兹平民,不回不僻。昔在蚩尤,爰作**刑。延于苗民,夏氏不宁。”⑥这里的“平民”,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民,已相差无几。进入东汉后,这类用法更多,如延平元年( 106) 五月皇太后在发布的大赦诏书中就说: “……自建武以来诸犯禁锢,诏书虽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复为平民。”同年七月又敕司隶校尉、部刺史曰: “夫天降灾戾,应政而至。间者郡国或有水灾,妨害秋稼。朝廷惟咎,忧惶悼惧。而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贪苛惨毒,延及平民。”⑦这里的“平民”一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民”在内涵上已完全相同。 先秦时期虽无“平民”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没有“平民”这一阶层。汉刘向在《说苑》中引用古人之言:“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⑧在这里,“众庶”的阶级位于“野人”之上,“士”之下,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平民。《礼记》中的《祭法》在论及周代祭祀制度时也曾写道: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而“庶人无庙”。根据唐杨士勋的解释,“庶人者,谓平民也。以其贱,故无庙也。”⑨可见,当时的平民一般称作“众庶”、“庶人”。 日本的平民含义与中国略为相仿。“日本的平民是从阶级上的区别得来的,有什么贵族、华族、士族的分别,士族以下的才是平民。”? 在西方,平民概念有两个重要来源: 一个是古希腊,一个是古罗马。在古希腊,平民即“德谟”( Demos) ,其原义为与城市相对的“乡郊”。该词用于人民,原指散居郊区的庶民,相对于城居的王族或贵族; 自“德谟”成为城乡共同区划后,“德谟忒”也成为坊社居民的通称。“德谟克拉西”( Democracy)就是从“德谟”衍生来的。?瑏瑡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德谟”的用法颇为复杂,概括地讲,它主要指与贵族、高尚人士、富人、有产者相对的居于城郊和乡村、薄有财产或没有财产的多数自由民,包括艺工和商人,但不包括重装兵,属第四级民众,大约相当于先秦时期的“众庶”。 ___________ 49 ①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上册,《尚书正义·吕刑第二十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年影印版,第247页下栏。 ②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下册,《春秋左传正义·成公二年》,第1893 1894 页。 ③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上册,《仪礼注疏·大射第七》,第1029 页上栏。 ④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上册,《礼记正义·月令第六》,第1372 页下栏。 ⑤刘向著,向宗鲁校证: 《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490 页。 ⑥严可均辑: 《全汉文》第54 卷,《扬雄》,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551 页。 ⑦范晔: 《后汉书》( 1) ,中华书局1965 年标点本,第197、198 页。 ⑧刘向著: 《说苑校证》,第479 页。 ⑨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下册,《春秋谷梁传注疏·僖公十五年》,第2397 页下栏。 10:《曼支至俍工》,张允侯等编: 《五四时期的社团》( 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年版,第13 页。 11: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 《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29 130 页,注⑥。 2012 年第3 期 在古罗马,平民即plebs。根据胡玉娟的研究,平民的本义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众多,二是低贱。“众”与“贱”反映出罗马平民最显著的身份特征。平民与人民( populus) 的含义不同,在早期罗马,人民代表罗马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包括贵族( patricians) 。公元前4 世纪中后期,平民逐渐向人民的地位靠拢,到公元前3世纪初,平民逐渐取得了与罗马人民平等的法律地位,plebs 和populus 在词义上的差别才逐渐消失。① 由上可知,不论是古代中国、日本的平民,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平民,都主要是从社会地位这个维度来界定的,与此相联系的才是财富和受教育程度。离开了这个维度,几乎无法讨论平民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平民这一概念的?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当时知识界似未有人对“平民”一词做过界定。不过,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来看,“平民”一词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泛指下层民众,与阀阅、贵族、绅士相对应。如柳隅( 吴贯因) 在《阀阅的之政治家与平民的之政治家》一文中将“平民”与“阀阅”相对立,并特别强调,他所说的“平民”是指出生“寒微”的“草茅中之人物”。在他提到的几位“平民之政治家”中,除谢安外,伊尹和傅说均为奴隶,胶鬲是鱼盐之贩,姜太公做过屠夫,诸葛亮躬耕南阳。② 刘师培在《论新政为病民之根》一文中则将“平民”与“绅民”、“官吏”相对应。在他所说的平民中,既包括科举废除后失业的士人,也包括现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后失业的担夫、舟人、邮驿之夫和相面算卦的术数从业者。③ 第二,特指无产者或无产阶级,与资产者或资产阶级相对应。如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④和宋教仁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等文章中介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时提到的“平民”⑤,民鸣和陈振飞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时所使用的“平民”⑥,均特指“无产者”或“无产阶级”,与“资产者”或“资产阶级”( 当时译为“富绅”、“绅士”、“绅士阀”) 相对立。 第三,人民或民众,与政府相对应。朱执信最初曾以“平民”指代“无产者”或“无产阶级”,但稍后他对此提出不同看法: “凡政治革命之主体为平民,其客体为政府( 广义) ; 社会革命之主体为细民,其客体为豪右。平民、政府之义,今既为众所共踰〔喻〕,而豪右、细民者,则以译欧文Bourgeis,Proletaruns 之二字,其用间有与中国文义殊者,不可不知也。日本于豪右译以赀本家或绅士阀。赀本家所有赀本,其为豪右,固不待言。然如运用赀本之企业家之属,亦当入豪右中。故言赀本家不足以包括一切。若言绅士,则更与中国殊义,不可袭用,故暂锡以此名。至于细民,则日本通译平民或劳动阶级。平民之义多对政府用之,复以译此,恐致错乱耳目。若劳动者之观念,则于中国自古甚狭,于农人等皆不函之,故亦难言适当。细民者,古义率指力役自养之人,故取以为译也。”⑦由此可见,他在此处所说的“平民”,与当时人们所说的“人民”略为相似。 第四,与“政治”连用时相当于“民主”、“共和”,当时的“平民政治”一词大多是对democracy 的中译,此类现象甚多。有时,人们对“民主”与“共和”予以混用,不加区别。 ___________ 50 ①胡玉娟: 《古罗马早期平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34 37 页。 ②柳隅( 吴贯因) : 《阀阅的之政治家与平民的之政治家》,《国风报》第2 年第5 期,1911 年3 月21 日,第3 页(文页) 。 ③刘师培: 《论新政为病民之根》,万仕国辑校: 《刘申叔遗书补遗》上卷,广陵书社2008 年版,第798 页。 ④蛰伸( 朱执信) :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民报》第2 号,1906 年5 月,科学出版社1957 年影印版,第6 页(文页) 。 ⑤勥斋( 宋教仁) :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民报》第5 号,1906 年6 月,第80 页。 ⑥民鸣的译本原载于《天义报》第16 19 卷合册,1908 年2 月,今见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下卷,第951 961页; 陈振飞的译本原载于《民生日报》( 广州) 1912 年9 月21 日至10 月24 日,今见邱捷《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 译文》,“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武汉,2011 年。 ⑦县解( 朱执信) :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报》第5 号,1906 年6 月,第52 53 页。 全文内容见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第48 56页。 |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九卅体育娱乐官网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