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史学前沿”第四讲 环境史:以生命为中心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5-29 22:05 阅读量:

5月7日,九卅体育娱乐官网“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在线上进行,南开大学九卅体育娱乐官网王利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环境史:以生命为中心的思考”的报告。九卅体育娱乐官网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7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夏明方教授介绍了王利华教授在中国环境史领域内的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并对王教授的应邀致以感谢和欢迎。

王教授围绕环境史定义中的几个最基本的词语——人、自然、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阐发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关于“人”,王教授认为环境问题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他回顾了中、西方先贤对“人”的认识,探讨了人在生物学上的定义。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问题,王老师介绍了神话、宗教、前科学、科学等各个历史时段学界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重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探讨了什么是人?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人与异于禽兽者何?人的体质化和文化进化,人的自然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他指出:“人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可能永无标准和终极答案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具有经久不衰的兴趣。当今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再次系统地进行自我追问,环境史学者透过历史纵深考察参与追问。王教授认为:人既在精神、意志、愿望上是人,在物质构成、生理需求上依然是物、是生物。而环境史研究试图了解不同时空中的人们如何历史地展现其“物性”和“人性”,如何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周遭世界的交往,从而达成对人的更深入了解。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史研究是对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诊断。

“自然与环境”部分探讨的主题是“何为自然?”“何为环境?”。王教授罗列了“自然”一词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不同含义,他认为:在西方文化中,自然(Nature)的两个基本含义:一为原初义,指事物的本性、根源、内在力量及自我表现;二为引申义,表示无数事物总集合的“自然界”。在中国本土历史文化概念中,最早见诸《老子》、历代频繁使用的“自然”一词,所指是事物和人事“本来的样子”,“本来如此”,并非指同人相对应的那些自然物、那个自然界。古籍文献中最接近“自然界”的,是“天地万物”一词,涵纳天、地和天地之间的万物。如今指示整个自然界的“自然”概念,应是源于近代日本学界借用古代汉语中固有的词汇来翻译西学并辗转传入中国的结果。王教授指出:环境史学者应当回到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历史的、实践的和辩证的自然观,他们在承认自然界本原性、先在性和自在性的前提之下,更加关注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关联着的现实的和“人化”的自然界。王教授介绍了其他领域学者对自然界的各种划分,例如著名哲学家黄楠森将“自然”划分为“未曾认识的”“有所认识的”“人迹所到的”“人化的”“人造的”“人体的”这几个不同的层次。他还提到自然的“人工度”这一概念,认为: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但提示我们在探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或许需要寻找某些可以测度的指标。

王教授专门探讨了“什么是环境史中的环境”这一问题。他解析了《环境保护法》中所界定的“环境”,认为在环境史的学理上存在着一些难以廓清之处,例如将“人文遗址”“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都纳入“自然因素的总体”,对致力于考察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史学者来说,似乎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困惑。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提出了一些充满困惑的基本问题:环境史讨论的自然和环境是什么?环境史研究到底有没有边界?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界线何在?当代国际大都市之中存在自然吗?他设问:如果变换一下思路,着手追溯人类建构的“第二自然”(人类生态系统)是如何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扩张和变化的,是否有可能更加清晰地描述“非人类的区域”(即那个先在和本来的自然界)是如何在人类力量的驱赶之下不断向后退却?是否有可能更加清楚地发现:即使在高度人工化、乃至人造的物质世界中,大自然的力量仍然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顽强地存在着,继续影响着人类生活、甚至最终决定着人类命运?,王教授还指出:在环境史研究的实际操作中,至少应该分辨三种“自然”:其一是本原的、先在的和作为一切存在本根的自然;其二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历史地“建构的自然”;其三是根据史料记录而“重构的自然”。

王教授重申了他的一贯主张:环境史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思考。在讲座中,他对“生命和生命之网”进行了重点探讨。认为:环境史研究对象极其复杂而庞大,很容易造成思想迷失,需要寻找一个或者若干个中心与主题。经过长期思考,王老师认为:环境问题既是人类自身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所致,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人内在的文化性与自然性矛盾所致,本质上是“要命的”问题。因此,环境史研究应以生命关怀作为精神内核,努力揭示古往今来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生命联系。这是历史研究与时俱进并且合乎逻辑的新导向,具有充分的学理依据、文明底蕴和现实需要。王教授指出:“生命之网”是万维、立体的,需要从历史纵深之中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存在着自行演化的生命之网,它是自在的,拥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在人类诞生以前早就存在,人类社会自始至终嵌生在其中。自古以来,生活于自然界中的人类也在不断地编织着符合自身意愿和利益的生命之网,随着自身需求的扩大和能力的增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不断改变甚至撕裂自然界的生命之网,把地球生物圈搞得满目疮痍,造成了许多环境生态问题,这严重不利于人类的长期利益。如今需要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以往人类环境行为的动机、方式、过程和结果进行历史反思,追问人类是如何不断编织自私自利的生命之网、同时不断撕破自然界的生命之网的?各种生命之网的组件、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他强调:环境史学的使命就是了解人类曾经何为,思考人类未来何往,根本目的是透过历史纵深寻求正确的生生之道。

报告结束后,夏明方教授进行了点评,称赞王教授的讲座富于思辨,充满激情,把握住了当下历史学研究的脉搏,为年轻学者做环境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南。最后,同学们就环境史研究中的“跨学科”问题、“农业环境史研究应如何着手”等问题同王利华教授进行了交流。

                                                    (包宝伦供稿)